环球时报:中非深化农业合作 提升非洲粮食安全
北京,2023年9月4日— 当凉爽宜人的微风吹向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时,这预示着雨季的结束,正是收割庄稼的时节。
与南方中国一样,马达加斯加人以大米为主食,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然而,由于缺乏优质水稻种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马达加斯加的稻米产量无法完全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
中国和马达加斯加自2007年以来一直在杂交水稻品种方面进行技术合作。来自中国华中湖南省的20多名农业专家先后踏遍这片土地,用中国的杂交水稻种子帮助当地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梦想。
从中国运送数千公里的种子体现了中国技术人员努力向非洲传授中国先进的做法、技术和经验,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马达加斯加只是多年来中国政府与非洲开展农业合作的局部。从肯尼亚到乌干达,中国一直致力于这项事业。
非洲拥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现代化是非洲国家实现独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提高非洲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非洲的农业发展面临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和农业设备不完善、产业和供应链不完整以及落后的方法等制约。
中国愿与非洲进一步探索农业合作新路径,并与国际社会一道帮助非洲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中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外交部补充道。
丰硕成果
在Dina的家中一间房里,堆积着800公斤的杂交稻谷。4月,她从自己600平方米的杂交水稻地上收获了这些稻谷。Dina是一位住在马哈齐的农民,马哈齐是一个位于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西北35公里的小镇。
她于2017年开始种植从中国进口的杂交水稻种子。开始时,她很担心,因为中国的秧苗比当地的小,但当产量提高了两倍后,她很高兴。
“我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在我们的农业方面提供的帮助,特别是那些中国专家,”这位44岁的妇女对《环球时报》表示。
她提到的技术人员来自中国,胡跃芳就是其中一位。
胡跃芳来自湖南农业科学院,于2008年抵达马达加斯加,就在中国和马达加斯加启动杂交水稻合作项目一年后,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在那里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
为了更好地教授种植技术,胡跃芳用当地语言写了笔记本,并转录成汉字。他的团队甚至为新来者制作了一本专门的教科书来学习语言。没有电和饮用水,所以胡跃芳和他的团队点蜡烛并挖了一口井。
生活中的困难无关紧要,但更令人沮丧的是,当地人起初不相信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原有种子和方法来耕作土地,胡跃芳说。
为了赢得他们的信任,胡跃芳说,他的团队甚至在2016年与马达加斯加、法国、日本和美国进行了一次竞赛,看哪个国家的杂交水稻产量最高。
“最后,我们赢了,因为我们的产量是每公顷9到10吨,最高,”他说。
由于缺乏优质种子和人工管理,当地水稻产量极低,平均不到每公顷5吨。为了找到最适合当地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胡跃芳和他的团队访问了该岛国几乎所有的稻米种植区。
2012年,最后三个品种被马达加斯加政府批准。这些是中国在非洲成功育种并获得当地政府批准的首批杂交水稻品种。
20世纪70年代之前,马达加斯加曾是一个出口大米的国家,其产品主要供应给邻国。然而,稻米种植水平严重下降,单产不断下降,粮食缺口不断扩大。最后,它成为一个进口大米的国家,马达加斯加农业总干事安德里亚马纳利纳·拉哈林贾托韦·费诺马南措对《环球时报》表示。
“我们相信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粮食产量,重新成为粮食出口国,”他补充道。
他透露,起初,马达加斯加种植中国杂交水稻的效果并不好,发现问题在于从中国进口种子需要很长时间。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公司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了育种基地,实现了种子生产的本地化。
根据胡跃芳的说法,马达加斯加推广种植中国杂交水稻的累计面积已达5万公顷以上,平均产量约为每公顷7.5吨。
中国国家杂交水稻研究开发中心于2019年5月在马达加斯加正式开设非洲分中心。
努力扩大
在马达加斯加20,000阿里亚里面值的钞票上,画有一株丰满的杂交水稻,以纪念杂交水稻对该国粮食安全的贡献。
20多个非洲国家正在种植杂交水稻,中国继续向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帮助这些国家加强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农业能力建设。
中国专家一直在乌干达工作,与当地农民分享如何提高产量和推动农业转型的经验。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就派出了一个农业专家团队到乌干达,扩大灌溉面积,并将水稻引入乌干达,逐步将Butaleja地区变成一个稻田小镇。
自2012年实施中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以来,中国专家团队将杂交水稻引入该地区,进一步推动稻米产业发展,并继续推广从中国引进的黍、高粱等新作物品种。
项目实施期间,中国专家面临疟疾、断水断电等生活挑战。他们还需要面对土地肥力差、优良作物品种少、生产技术落后以及缺乏农耕设备等问题。